查看原文
其他

【AT建筑】​在地方与当代之间——苏州山峰双语学校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AT导读】阐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与OPEN建筑事务所共同完成的苏州山峰双语学校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两位建筑师面对项目的共同条件与单体的不同诉求之时,既围绕“苏州”形成了不同的空间阐释,又通过独石与框架的建筑策略,形成了一次介于地方和当代之间的互补对话。

在地方与当代之间
——苏州山峰双语学校
文 / 莫万莉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以下简称“山峰学校”)距离姑苏古城并不太远,但仅仅二十余分钟的车程,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便为当代新城的典型景观所取代:宽阔的多车道城市干道、成片的高层板式住宅和尚待开发的闲置绿地。

这所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院”)与OPEN建筑事务所(以下简称“OPEN”)共同规划、独立设计不同部分的K12全寄宿制学校便坐落于这样一片正在被当代城市化进程不断重写的自然水系地带中。方正的场地在划出位于基地东南角的幼儿园独立用地后,需要容纳下共计84个班级,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生活、文体与辅助空间。

毗邻的场地环境以及用地条件无疑令项目在因“苏州”之名而产生的“乡愁”之外,需要面对一种当代性的挑战:如何基于规模、密度与速度来完成一座当代校园的设计与建造

▲鸟瞰 ©苏圣亮


作为上海山峰教育集团在国内创办的第二所K12学校,业主希望继续由第一座学校即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的建筑师OPEN来完成设计,而考虑到项目规模与周期,OPEN又邀请了此前在校园建筑领域有过数次合作的同济院共同参与。最终由OPEN与同济院共同确立了校园的总体布局,并分别独立设计完成了山峰书院(即学校的文体中心)、教学楼以及生活区等不同部分的单体建筑。

相比OPEN在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中采取的“各个击破”策略,这一合作模式为阅读山峰学校提供了一个更加有趣的观察视角:在“乡愁”与当代城市景观之间,建筑师们是如何回应不同命题的挑战又互相形成对话的呢?


1独石与框架


山峰学校所在的长方形地块在三面毗邻双向六至八车道不等的城市快速路,西南侧的相邻地块仍待开发,而东北侧地块则已是成片的高层住宅区。在切去东南角幼儿园独立用地之后,剩余的L形场地需要容纳近84个普通班级、满足2000余位学生的日常使用。

其中既包括了大量的教室与办公空间以及住校师生的起居空间,又需要容纳山峰教育集团引以为豪的特色文体美术类活动。就地块的两个长向城市界面而言,北侧的居住区与校园用地之间仅隔一条小路,贴路而建的多层板式住宅楼如“墙”一般,逼仄而局促;南侧目前是一片开放绿地,仅在不远处有一座高层酒店,孤零零地立于绿地之中。无论是连续、重复的板式住宅或是“公园中的高塔(Tower in the Park)”,它们均是当代快速造城运动的产物,也是山峰学校无法回避的场地条件。

而基于这种条件,OPEN和同济院提出的规划原则是基于逻辑性的:大量的常规教学、办公以及辅助空间被尽可能地整合,以令使用要求更加特殊的文化与体育类空间拥有更多的可能性。由此,更为灵活的文体中心、集中的教学综合体和包括宿舍、食堂等的生活后勤区,由南至北,成行布置。

▲校园轴测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山峰书院是校园面向城市的第一界面,它包括了体育馆、图书馆、1000座大剧场、能量立方和小剧场/光影讲堂5个单体。OPEN精心“雕琢”了各个部分形态各异、并与各自使用状态相呼应的独立体量。紧邻城市,多层能量立方容纳了健身房、舞蹈教室等,1000座大剧场亦为立方体,仅在顶部与想象中的球体相切削之后形成了与剧场坐席相呼应的姿态。在两者之间,5个单体中体量最小的光影讲堂却因其高耸的梯台状屋顶而格外引人注目。体育馆与图书馆布置于北面,前者基于运动场地大小,形成了“悬浮的盒子”,后者通过不规则开窗而暗示出与书架之间的尺度关系。尽管这一各具个性的形式策略在青浦平和双语学校中便得到运用,但在形态、材料与色彩方面,山峰学校通过连接不同单体的游廊/平台以及素朴的混凝土立面,意在突出一种富有变化的整体[1]


▲从秋园看光影讲堂 ©存在建筑


考虑到大面积实墙与不规则的窗洞之间的对比,这种整体的意图无疑变得更为鲜明。以能量立方为例,在少量散布的方形窗洞之外,建筑师仅在南侧与西侧留有两道横向开口,形成面向城市的“框景”,而光影讲堂与1000座剧场更是通过弧形或是条状长窗以及凸起于平整表面的局部开口,强调了不同单体的实体性与整体感。

事实上,5个单体既可被阅读为5个不同的实体,又可被理解为1个完整的实体。尽管游廊/平台被用于连接不同单体,但建筑师对于形体交错的细部处理,似乎更多地暗示出一种基于减法的设计动作。譬如连接能量立方与1000座大剧场的游廊与两者的立面完全齐平,1000座大剧场的圆角处理仅仅在底层局部构成了一个对于校园主入口的暗示,以保证从能量立方至1000座大剧场的城市界面连续性。更进一步地,支撑游廊/平台的列柱亦与前者的外边缘齐平,从而在视觉与空间体验上削弱了柱与屋面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令廊下空间似乎成为了从实体中“挖出”的负空间。

无论是形式细节的处理或是表面材料的一致性,山峰书院让人想起了一种古老的建筑学传统,即“独石式建筑(Monolithic Architecture)”。这种源自石砌工艺的建筑学传统,往往意在创造出一种具有整体性与表现力的内向性空间,“以其表现出的重力之感,它意味着在拥挤的城市中心能缓和邻近建筑的逼仄姿态,或在更贫乏的环境中塑造一种城市感[2]”。

无疑,“独石式建筑”的作用得到了建筑师的认同,正如OPEN的两位主持建筑师李虎与黄文菁写道,“面对周边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实体的建筑本身取代了围墙,形成一个内向的整体,与周围的忙碌与喧嚣隔绝开来[3]”。而在实体之内,建筑师则借助光与影创造出一方天地中内部世界的变幻。这在光影讲堂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高耸的屋顶在内部皆为白色,弧形带状窗伴随时间的流逝而投下流光溢彩的影子。然而,“独石式”的体量策略并非意味着一种封闭的姿态。事实上,建筑师在底层采用了大面积的透明玻璃,既减轻了如体育馆“方盒子”的体量感,为游廊提供了能够穿透不同实体的视野,又面向城市塑造了一种开放的姿态。檐下透明的界面展示着校园的日常活动,而咖啡厅与部分文体设施更可在未来为城市社区所共享。

▲ Rodolfo Machado 的著作 Monolithic Architecture

在山峰书院北侧,集中式教学空间以及生活后勤区均由同济院设计。考虑到对毗邻高层住宅的日照影响,低矮的生活后勤区被布置于场地最北侧,从而令面积6万m2、长度近200m的教学综合体成为了整座校园的“脊柱”。

▲前后两组建筑相互衬托 ©Jonathan Leijonhufvud


面对“200m”这样一个惊人的巨构尺度,在设计之初,建筑师亦考虑过是否将体量分段打散,以更贴近人体尺度。然而,“巨构”与“宜人”并非完全互斥的理念。曾群提及超长的尺度、自然的庭院以及重复的构件另他想到了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设计的巴西利亚大学中心教学楼,而其所展现出的“长(Longness)”的尺度张力以及与人的行为之间容纳而互动的关系,亦是建筑师最终做出设计决定的原因之一[4]

由此,教学综合体将普通年级教室、专业教室、兴趣教室、活动室、行政办公等多种功能纳入至重复的空间模数之中,形成一座师生共享的“微型城市”。如果说巴西利亚大学中心教学楼在旷野之中水平而舒展的体量更多地源自一种盛期现代主义的英雄式理想,那么山峰学校的教学综合体,从其源头上来说,是一种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权宜之计。尽管出发点不一,但前者依然凭借一种巨构尺度下的空间可能性而为后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

跨越连接山峰书院与教学综合体的连桥,约200m长的建筑体量便呈现于面前。尽管建筑师试图通过立面上连续的外挑窗台板以及遮阳百叶来强调水平线条及连续性,但高密度的校园与城市环境令在场的视点始终只能聚焦局部,只有以一种极大的透视才能近乎完整地捕捉,从而令这个在概念层面上十分惊人的“200m”显得并非是令人生畏的。两处半开敞的双跑垂直楼梯呈现出“庞然之物”的通透内部。事实上,当进入到教学楼综合体的中庭之后,很快可以意识到这与其说是一个长约200m、高约22m的完整体量,不如说它是一个基于模数化梁柱体系的开放框架。

▲ 入口游廊 ©存在建筑

▲ 从教学楼看向山峰书院 ©凌克戈


84个普通教室以及专业教室、兴趣教室与行政办公空间分别根据采光需求,沿着通长的开放中庭而布置于框架之中,并在局部打开,形成与中庭串联的自然通风洞口。框架的开放性更进一步地被天窗做法所强调。为避免过多的雨水影响,屋顶平台上架天窗,左右两端以玻璃封顶,形成一定的遮蔽,中段则完全打开,令中庭仍能如室外一般,感受到自然时节的变化。

当山峰书院的各异体量令人联想到“独石式”建筑传统之时,教学楼综合体也呼应着另一种基于木构体系的框架式建筑传统。在洞口与中庭之外,外挑的窗台板及其支撑构件通过创造出一种梁柱结构般的“误读”,强调了框架系统的存在。

▲教学楼与文体中心间连廊 ©苏圣亮


如果说山峰书院的“独石式”策略源自其直面城市环境的内向性姿态,那么教学楼综合体的框架系统恰以一种基于经济性的方式塑造出丰富而灵活的空间可能性。教学楼综合体既可以视作为文体中心遮蔽了单调城市环境的“背景”,亦构成了整座校园的“脊柱”,令校园得以在当代城市的庞大基础设施尺度中呈现出一种能够与之相抗衡的姿态。

▲ 建筑的开洞成为景框 ©朱润资



2院与廊


苏州与“乡愁”是建筑师需要回应的另一层命题,而同济院与OPEN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基于内部与类型的设计策略。尽管建筑师均在其论述中提及了苏州园林的院落与游廊,但山峰书院与教学楼综合体之尺度的根本性差异,令同一种空间原型在不同的单体中呈现出不同的阐释。

在山峰书院中,建筑师于5个单体的缝隙之中置入了4个分别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园子,这些小巧的园子因差异化的造景以及与周边建筑的关系而获得了迥异的性格。“冬园”以灰色传统铺装为主,“春园”尽显绿草的柔软,“秋园”将草皮、路径、树木与水池融为一体,“夏园”的大面积浅浅水面,则为下方的阅读空间提供了奇妙的光源。

▲ 从图书馆室外楼梯望向光影讲堂 ©Jonathan Leijonhufvud


几段游廊既与建筑单体共同定义了4个园子,又将它们互相分隔,并在江南雨天时,提供户外通行所必要的遮蔽。考虑到苏州的多雨气候,建筑师亦在多处设计了特别的散水,几何化的雕琢形态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正可以被视为微观尺度的“独石”。游廊顶面所形成的屋顶平台则构成了单体之间的第五个园子——百草园。这里栽种有各种草本植物与香料作物,既是寓教于乐的学习空间,也为到达不同单体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秋园游廊 ©存在建筑

▲夏园 ©存在建筑


在教学楼综合体的通长庭院中,当巨大的尺度似乎要令庭院之通常意义与作用失效之时,建筑师巧妙地通过两个节点的创造以及上下蜿蜒的“廊”的置入,而令这一概念层面上的巨大的水平性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了更为宜人的尺度。两个由交错盘旋的楼梯与平台所构成的、高约4层的非功能性构筑物,恰好分隔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部的不同教学空间。

建筑师将这处师生共享的交流与休憩空间视为两座立体“假山”和通长中庭的焦点[4]半闭半开的黑色构筑物为近200m长的白色调中庭和开敞框架体系提供了两处与人体尺度相接近的遮蔽和参照空间,而忽外忽内、时上时下的台阶,更为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提供了活动与探索的乐趣。在由立体“假山”所分隔出的三处庭院内,或是台阶与平台,或是树阵与蜿蜒盘旋的“廊”,令原本一览无余的通长空间产生出迂回往复的体验。

▲立体“假山”局部 ©李纯阳


当院与廊在山峰书院中创造出呼应自然的多样体验之时,它们对于教学楼综合体来说,也构成了其内部不同尺度之间的缓冲与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前者是基于现代建筑语汇的相似尺度之转译,后者则将传统园林中的空间类型视为了一种解决当代性问题的策略。正如建筑师所言,当靠近和走入教学楼综合体内部时,人们才能如观看一幅长卷般,在徐徐展开的运动过程中,体验其空间的变化。

▲ 从山峰书院看向教学楼 ©凌克戈



3个性与匿名


不久前,伊曼纽尔·卡耶(Emmanuel Caille)探讨了当前法国建筑的趋势,并提出“表现性/中立(Expressivité/Neutralité)”是定义这一趋势的6组对照关系之一[5]。事实上,关于“表现性/中立”的思考与探讨并非产生于当下,而是建筑学领域中一个被反复言说的理论议题。或许是出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浪潮高涨而产生的明星建筑师与奇观建筑之现象的回应与反击,才使得近十年来一批年轻一代的欧洲建筑师更倾向于一种无特征的中立建筑。但正如卡耶所指出的,对于这种中立与匿名的追求,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贫瘠的风险。

事实上,“表现性/中立”抑或“个性/匿名”是建筑学领域长期存在,并亦需要共同存在的两种倾向。对于建筑师来说,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选择其一,而是如何在不同的项目语境中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山峰学校中两组建筑师的合作与创作,正显示出对于“个性/匿名”这组关系的巧妙平衡与互相关照。诚然,这一平衡关系的最终达成源自功能区别与空间诉求的逻辑本身,但它也呈现了个性或是匿名性之于建筑的同等重要性。

立于山峰书院的二层平台,体育馆与图书馆体量裁切出了教学楼综合体的水平匀质立面之中的变化,而行至两者之间的连廊,教学楼综合体方形洞口所框景的光影讲堂屋顶剪影,亦显得分外有趣。两组建筑师及其设计的互相对望与对话恰恰构成了这一项目最为独特之处。正是在这一互相映照的关系中,山峰学校围绕密度、尺度、园林、建造等建筑学的当代议题,给予了多样化的回应,亦为中国校园建筑的设计探索呈现了一份难得的解答。

▲ 教学楼综合体对外开放洞口 ©苏圣亮


▲ 向上滑动阅览

注释

① 公园中的高塔(Tower in the Park)最早由勒·柯布西耶提出,以描述现代主义建筑与开放绿地之间的城市空间关系,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得到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1] 莫万莉. 一个“困难的总体”: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J]. 建筑学报,2021(4):63−67.[2] Machado R. Monolithic architecture[M].New York: Prestel Publication, 1995: 10-24.[3] OPEN建筑事务所. 山峰书院,苏州山峰双语学校文体中心[EB/OL]. https://www.archdaily.cn,2023−01−15.[4]TJAD曾群建筑研究室. 长卷之中筑假山:苏州山峰双语学校[EB/OL].https://www.archiposition.com,2023−01−05.[5]伊曼纽尔·卡耶,黄新洋,孙夕茜,等. 简即是多——关于法国建筑趋势的思考[J]. 建筑师,2023(3):4−12.

作者简介

莫万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2023年5月刊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公众号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发生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全媒体展示平台

AT建筑+

幕墙云讲堂

项目征集

推荐阅读



| 更多信息

官方网址 | www.atd.com.cn

杂志订阅 | https://www.ytsjk.cn/store/s-2007

010-88375434(订阅)/57368807(物流)

商务合作 | 010-57368776/1371656990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